“自2012年开办‘安馨敬养托老所’,婆婆每天早上五点一准儿起床,为老人们穿衣叠被、做饭喂药,忙得脚底板儿打后脑勺儿……这样的善举一直延续至今。”刚刚获评“全国最美家庭”荣誉称号的李仲娥家庭,通过云直播讲述了自家十年如一日照顾托老所老人的暖心故事,在场和线上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。
6月14日,怀柔区“喜迎二十大 传承好家风”家风家教主题宣传活动举办,4个家庭代表进行了“云分享”。
今年59岁的李仲娥是怀柔区北房镇安各庄村的普通农家妇女,下过农田、打过零工。和村里老人的一次闲谈,改变了她和家人的生活。“我婆婆李仲娥注意到,村里不少老人儿女在外工作,日常照顾有心无力,头疼脑热,只能靠自己。婆婆很心疼,于是萌生了开办托老所,照顾这些独居老人的想法。”李仲娥儿媳张雪说。
经过商量和沟通,李仲娥得到了家人的支持,开办了“安馨敬养托老所”。李仲娥照顾老人细致周到,全家老小也跟着忙活,还义务承担起服务员、厨师、保洁员、采购员等多重角色,无微不至照顾老人们的饮食起居。
“托老所收住的一位80多岁的老人,生活不能自理,婆婆照顾他毫无怨言;每次生病住院,公公还义务担任护工。共同生活10年,这位老人逢人便说,亲闺女、亲儿子也不过如此。”张雪介绍,过去10年,托老所里类似这样的感人故事很常见。
和李仲娥家庭一样,“90后”小夫妻孔扬和刘洋家庭用2831小时的志愿坚守,诠释了“首都最美家庭”的责任和担当。
2020年疫情来袭,丈夫刘洋作为第一批下沉干部,率先参与到社区防疫志愿服务中。时值寒冬,他主动申请值守最累的站点,连续下沉100多天。看到丈夫奋战防疫一线,妻子孔扬紧随其后,主动扛下社区最艰苦的夜间值守,一站就是200天。
几年来,两人先后参与了APEC会议、北京国际电影节等32个国际会议和大型活动志愿服务,志愿服务时长达2831小时。“奉献、友爱、互助、进步”的志愿服务精神早已成为最朴素的家风,也是4岁半儿子最有意义的家教课。
“只有家风正,才能社风清,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目标也才能达到。”怀柔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怀柔区在城乡基层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,涌现出一大批事迹突出、感人的文明家庭和最美家庭。
截至目前,怀柔区已有“全国文明家庭”1户、“全国最美家庭”9户,“首都文明家庭”11户、“首都最美家庭”100户、“区级文明家庭”40户、“区级最美家庭”531户。这些家庭为全区市民树立了榜样,让城市文明向更高水平迈进。
北京日报客户端 | 编辑 匡峰 实习记者 张佳琪 通讯员 郑秋颖